NEWS新闻中心
梅总:赢了观众,输给愤怒,“转念”为什么这么难?
《网球冠军心智》
深度聚焦冠军心智背后的
训练哲学与科学方法
大多数球员,在成长的过程中感受各种各样的“痛苦 ”,少数球员,还在走下巅峰路上体会失去自我的 “ 痛苦 ” 。
这些“痛苦”,看似是比赛输赢,往往不是比赛本身,而是来自内心那些像潮水涌动的未经质疑的“念头”。
情绪在“一念”之间生成,而“转念”却最为艰难,“转念”是网球冠军心智中最难的修炼。
梅总,曾经登顶世界第一,在2025年的大满贯赛季仅赢了一场。美网,他以 6-3、7-5、6-7(5)、0-6、6-4 的比分败给邦齐。赛后,他坦言:“我打得很差,关键分更差。一切都不好——发球、接发球、截击,无一例外……我只需要打得更好,明年我会尽力做到。”(回顾《梅总,在低谷中听见自己脚步前行的声响》)
梅总在比赛中仍有精彩的击球与不愿放弃的孤勇,但 64 次非受迫性失误,以及无法安静的心,最终让他一次次陷入大脑的噪音与愤怒中。原本可以上演一出好戏,终究滑向了悲剧,这是大多数青少年球员心智未被驯服时的常态。
比赛的第三盘,比分来到5-4、40/30,邦齐手握赛点。看似冷门即将上演,却因一名摄影师从场地入口跑进场边拍摄,平静的湖面骤然被投入巨石。裁判格雷格·艾伦斯沃思因邦齐受干扰判而重发一发。梅总冲向裁判席激烈抗议,并煽动观众情绪,嘘声、喊声,一浪高过一浪,像一场失控的风暴,让比赛中断了六分钟。情绪宣泄后,冷静的梅总也意识局面有点过了,做手势试图平息混乱,比赛重启……
赛后,美国网球协会宣布吊销该摄影师的证件。距离球员咫尺的摄影师的身体语言、镜头晃动、快门响声与闪光灯,这些外在的噪音,或许该被赛事组委会严肃地审视与约束,因为这些干扰在静悄悄的偷走球员的注意力。
场外之扰,不过是表象。
真正让球员失衡的,往往是心里的风浪。
当紧张像浪潮般涌起,杂乱的念头喧嚣在脑海,心跳如鼓,汗水浸湿掌心,球员们常常忘了“当下的自己”。在那一刻,任何风吹草动,都是引爆情绪的火花,将比赛推向失控的边缘。
如果,在这样的场域中,一个球员希望找回宁静、回归自我,如何才能做到“转念”?
这是真的吗?
你能百分之百确定这是真的吗?
当你相信这个念头时,你会如何?
如果你没有这个念头,你又会如何?
一、这是真的吗?
比赛中,念头像 “ 杯弓蛇影 ” 一样无声生成。“我必须赢得这场比赛,不然就是失败者。”“如果我输了,别人会怎么看我?”这些的念头翻滚不息,像暗流,把我们推向焦虑与不安。
安住这一刻,静下心问自己一句:“这是真的吗?”你能确认此刻念头的真实吗?
你也许会发现,许多压力只是自我投射的幻象。念头起落,不过一闪即逝,如云如烟。
二、你能百分之百确定这是真的吗?
所有的痛苦,几乎都来自未经质疑的“妄念”。
继续追问自己:“你能百分之百确定它是真的吗?”
那份执念——“我必须赢”——真的有根基吗?输了,世界就会崩塌吗?别人就一定会批评你吗?也许,只是心里的假设,只是内心一厢情愿的构想。松开这份“必须”, 你才有可能离开焦虑的漩涡,重新呼吸。
当你带着怀疑去审视时,你会发现许多焦虑和压力其实来源于自己主观的解读,而非现实的真相。每个念头的产生,都如同云烟般一闪而过,未必值得你为之付出过多的情绪和精力。
三、当你相信这个念头时,你会如何?闭上眼,感受此刻的自己:紧绷,僵硬,失去了流畅。挥拍时像肩上压着无形的负担,每一次击球都带着重负,心无从安宁,被焦虑与压力吞噬……
而网球,本可以像音乐,轻盈,自在,流动,不是吗?只有放下那些黏附在念头上的沉重,身体才能恢复自由,内心才能再一次松弛宁静。
四、如果你没有这个念头,你又会如何?
试着想象如果没有那些让心悬起的念头,没有对胜负的执念,没有对失败的恐惧,你,又会如何?
你会重新看见,比赛的本质。它不过是一段当下的体验:每一拍的触感,每一步的节奏……
当你松开那些不必要的“念头”,身体轻盈,呼吸顺畅,心,也自然专注而清澈。比赛,不再是紧张的角斗场,而是一场自我探索与表达的旅程。
无论输赢,真正重要的,是你能否学会与自己和解;放下执念,安住当下,去感受这一刻的存在,去享受运动最本真的纯粹。
(图片引自官网与社交账号)